1、2019年12月,从武汉海鲜市场患者出现到医院发现上报,新冠无人知晓,当时临近新年,加上又要开会,还要营造欢乐祥和的新春气氛,所以各方的做法是轻视+侥幸+捂,主流话语是“未发现人传人”。
2、钟南山院士于2020年1月20日赴武汉,指出存在人传人,【是第①个关键的转折点】。经过短暂的物资短缺后,抗疫物资得以大量生产;全球华人也都在各国买抗疫物资捐助国内;我国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捐助。
3、武汉在全国支援下以封城之法抗疫,这期间出现了快速建造的定点医院、方舱,中西医同心合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全国人民信心大振,中国优势尽显,【这是第②个关键转折点】
4、2020年5月之后,全国基本转入常态化防控,很少有封锁措施,疫情呈散发状态,均可被快速扑灭,可能99%的人生活都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中国工业优势充分发挥,外贸高速增长,集装箱一箱难求,成为全球抗疫的大后方,同时,国外疫情却越来越严重,英国等国家的“群体免疫”路线失败,这是一次极大的挫折。不仅如此,还不断有新的变异株产生。
5、2021年初,开始全国的疫苗注射。当时各方比较期待疫苗可以终结疫情。但很快发现注射后抗体水平下降较快,下半年开始推行第三针加强针。虽然后来张文宏教授表示“这是最后的冬天”,但我们依靠疫苗走出疫情的梦想还是破灭了,这是第二次重大挫折。
6、2021年7月29日,张文宏教授发微博,表示要“学会与病毒共存”。或许有意,或许无意,这句话被大量传播、各种解读,前卫生部长高强撰文表示绝不能与病毒共存。自此,虽然疫情仍总体可控,但共存派和清零派逐渐分野,【这是第③个关键转折】。
7、2022年1月8日,天津遭遇首次Omicron疫情,成功处置(但未引起足够关注)。2022年2月,北京举办冬奥会,作了精心准备,全程闭环管理,疫情完全未扩散,成功地实现了“既要又要”(这一点可能使各方对控制Omicron有了极大的信心)。香港疫情爆发,医疗挤兑、死亡甚巨,其状尤惨,引起警惕,缓解了“病毒在弱化”的说法。
8、2022年3月,上海“精准防控”失败,疫情迅速扩散,不得已封城两个月,期间上演了无数人间怪诞剧,感染60万人,全国13个省市医疗团队数万人前来援助,全员核酸成为常态。上海自始至终未划一个高风险区,引起各方质疑,因此由上海出发至其它地方,健康码也不再被相信,各地投入大量资源防上海疫情扩散。“无症状”一词的模糊内涵,为后来的疫情数据带来污染。令人不解的是:事后没有追责。上海保卫战的惨胜引起了进一步的争议:该防疫,还是该放开?【这是第④个关键转折点】。
9、6月18日,张文宏教授为通讯作者在中国疾控周报发表论文,数据是仅4%的患者有发热症状,6月28日起,实施第9版防控指南,自此,外松内紧局面形成,【这是第⑤个关键转折点】,也应该是最重要的转折点。在不断的外输压力下,内防疲惫,阳性数量持续上升。江浙对上海严防死守,特别是浙江,采用了严格的落地检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落地检政策在各地推广。而新疆急于恢复旅游,加上人员结构、习惯复杂,大量旅游在暑假旅游季挤在新疆,新疆疫情8月爆发,同时,兰州、内蒙也大面积爆发。
10、第⑥个关键转折点:2022年11月11日,颁布了新20条,要求精准防控,减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成都疫情变得可控,重庆爆发。而江浙沪闽等省还防得不错,有成功的经验,说明Omicron也是可以被防住的。但很遗憾,并未选择修补防控漏洞,而是选择了进一步放松,很多人表示了遗憾,并对于其效果表示不乐观。2021年还热闹的双十一静悄悄。
11、第⑦个关键转折点:11月14日,石家庄开始关闭市内免费核酸检测网点,抢跑躺平,使得公众对于防疫的态度进一步发生分歧,上下齐心抗疫的思想被进一步分裂。
12、第⑧个关键转折点:11月24日,乌鲁木齐一高层住宅发生火灾,造成10人遇难。虽然后来有人还原了事实,证明该楼并未被锁门,但被这些声音淹没掉了。一些新的话术形成,例如“你可以把自己锁在家里一辈子”、“你可以不干”。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挑唆下,有人开始殴打防疫工作人员、污名化防疫工作人员。Omicron弱化论进一步传播,特别是广州官方信息反复强调,90%感染者无症状,16万阳性,只有4个重症,无一死亡。这是一段思想、政策、舆论非常混乱的时期。
13、2022年12月7日,新10条颁布,虽仍提及防控,但明眼人都能读出“躺平”二字。各地被强令立即撤掉落地检、停止防控,这一次只是二十条的加速器,而不是转折点。但是加速如此之快,清零派和共存派都感到震惊和不理解。一次历时三年的战役就此溃败。有人欢呼“疫情终于结束了”,其实,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疫情正式开始了。
赞(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