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观点认为,普京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开始日期,但何时结束却需要三个人“劲往一处使”。而这三个人则分别是普京、泽连斯基和拜登。
还有观点认为,目前来看,最希望结束这场战争的恰恰是战争的发起者普京。所以,普京需要一个“台阶”来结束这场冲突。但遗憾地是,不管是泽连斯基还是拜登,都不愿意给普京递上这把梯子。
对于这场战争,仅就拜登、普京和泽连斯基三人而言,拜登只存在国内压力,那就是援助乌克兰的效果问题。因为那事关拜登的执政,事关民主党2024年的大选。至于国际层面,拜登并无压力,因为,通过这场战争,美国已经将欧洲国家,甚至是整个西方阵营都牢牢拴在了一起。所以,只要乌军还能继续打,那就是在消耗俄罗斯,那就是“成果”,拜登自然也就乐见其成。
对于泽连斯基来说,则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上,可以说是均无压力。因为,在挺过最初的几十个小时后,在乌克兰军队已经能够与俄军进行基本抗衡后,泽连斯基既无需担心国内的经济问题,也不需要为军火操心,因为,反正有西方阵营源源不断地提供援助。再者,战争在乌克兰的国土上进行,泽连斯基并无执政压力。基于此,战争停也好,打也罢,泽连斯基都可以奉陪。
反观普京,与泽连斯基和拜登相比,他的处境就大大不同了。对于普京而言,现在的处境其实就是“覆水难收”和“骑虎难下”。打下去,不仅并无胜算,而且还极有可能将俄罗斯拖垮;停下来,乌克兰和美国“不同意”;撤回去,不仅俄罗斯的大国尊严荡然无存,即便是在国内,普京也无法交代。所以,普京现在就是一个字:难。难以取舍,难以决断。
目前来看,在“打下去”、“停下来”和“撤回去”这三个方案中,对普京最为有利,也是普京最满意的方案就是“停下来”,即“冻结战争”。所以,在去年9月份,普京曾以降低特别军事行动目标的方式进行了尝试。但是,不仅效果不理想,而且在政治上陷入了更大的被动。
大家知道,俄罗斯对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的最初目标还是比较宏大的。比如拒阻北约东扩、对乌克兰去军事化、解放顿巴斯、终结美国霸权和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等。然而,在突袭基辅未果,乌东和乌南战场陷入僵局后,普京已然意识到,必须降低目标了,不然的话,俄罗斯必将陷入战争泥潭。于是,普京开始了让战争“停下来”的尝试。
在去年9月份的上合组织峰会上,普京告诉印度总理莫迪,他将尽一切努力尽快结束这场冲突。回去后,普京就搞了个卢甘斯克、顿涅兹克、赫尔松及扎波罗热四地公投。现在看来,普京当时就是要借莫迪之口告诉国际社会:我已经降低目标了,咱们停火吧!然而,此后的形势变化却将普京的这个“良好愿望”击得粉碎。
就在俄罗斯开始操作四地公投的前后那段时间里,乌克兰军队在乌南的赫尔松及乌东的哈尔科夫地区展开了强大的反击攻势。至去年10月初,乌军连续夺回了伊久姆和红利曼等战略重镇。至当年的11月9日,在乌军的强大压力下,俄军不得不进行了战略调整,主动撤出了赫尔松位于第聂伯河右岸的占领区。
截至目前,俄罗斯操作公投的四个州,没有一个州是完全掌握在俄军手中的,这就尴尬了。因为,俄罗斯高层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即便是“新入俄”领土,那也是俄联邦领土,俄罗斯必将不惜动用一切手段保卫这些领土的主权。这就使俄罗斯没有了回旋余地,就如发动战争一样,都已经是“覆水难收”。
其实,普京之所以一定要“收”了这四个地方,也是有讲究的。首先,如果这四地能够控制在俄罗斯手中,也就可以说是勉强实现了特别军事行动的实际目标,那样的话,对内、对外都能算是“体面”收场。其次,顿巴斯地区冲突已经打了8年多时间,俄罗斯显然无法放弃。再者,“收”了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则是为了确保克里米亚和亚速海的安全。
不得不说,普京的这个“愿望”是良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因为,乌克兰不同意,美国也不会支持乌克兰妥协。别说是目前这四地并未完全在俄罗斯手中了,即便是这四地已经被俄罗斯完全控制,乌克兰也不会放弃进攻。不仅如此,乌克兰还要将俄罗斯赶出所有被占领土,其中包括克里米亚。而美国也显然支持乌克兰那样做。
在1月7日俄罗斯东正教圣诞节前,普京曾命令俄军停止进攻36小时。显然,普京意在“试探”乌克兰及美国的反应,再次尝试一下,看看到底能不能“停下来”,也就是暂时“冻结战争”。然而,普京却又碰了一鼻子灰。因为,乌克兰和美国不仅对普京释放的“信号”无感,而且还称其“虚伪”。这再次证明,这场战争显然不会以普京的“心愿”和期望的方式“停下来”。
既然“停下来”已经不可能,那再来看看“打下去”的情况。直白地说,这场战争的另一方已经变成了乌克兰出“人”和出“战争意志”,整个西方阵营出钱和出武器的模式。也就如俄罗斯支持者所比喻的那样:是俄罗斯在与西方几十个国家“对垒”。尽管俄罗斯的战争潜力不可低估,但一个经济总量只占世界经济总量不到2%比例的国家与占世界GDP总量60%以上的西方阵营“对耗”,谁会吃亏其实已经无需赘言。
从舆论场上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在谈到俄罗斯与西方阵营“对耗”这个问题时,一些俄罗斯的支持者似乎将希望寄托在了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持阵营会“瓦解”上了。对于这个问题,基于维护世界霸权地位的需要,美国显然不会放弃对乌克兰的支持,更不会停止对俄罗斯的削弱。而从欧盟中法、德这两个重要国家最近的表现来看,欧洲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只会增强而不会减弱。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两个“老大”法国和德国对乌克兰的支持和对俄罗斯制裁问题表现得并不积极。然而,最近一段时间,这两个国家却一改过去“犹豫不决”的状况,转而对乌克兰的援助力度明显加强了,对俄罗斯的态度明显强硬了。
比如,法国已经答应援助乌克兰轻型坦克,成为了西方国家中第一个援助乌克兰西方设计和制造的坦克的国家,而德国不仅紧随法国之后宣布向乌克兰提供“豹”式坦克,而且还主动宣布不再进口俄罗斯石油,决定与俄罗斯能源完全“切割”。
促成法德两国态度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法德两国已经意识到,如果它们再犹豫不决的话,它们在欧洲的领导力将下降。二是德国已经完成了与俄罗斯的能源体系“切割”,现在有底气对俄强硬了。三是法德两国毕竟都是西方国家,且在欧洲地缘政治上与俄罗斯有竞争关系,在俄罗斯“病”了时候,踩上一脚倒也天经地义。
实际上,西方对乌克兰援助阵线是否能保持统一,主要取决于美、英、法、德四国。美英两个盎格鲁·撒克逊国家自然会将削弱俄罗斯作为战略选项,肯定不会轻易改变。而法德两国的立场现在也变强硬了!基于此,几乎可以肯定,在2023年,西方援助乌克兰的阵营不会散架。所以,打下去,俄罗斯不仅胜算不大,而且极有可能会被拖垮。
既然停又停不下来,打又打不赢,那就只有“华山一条路”——撤回去了。可是,即便是“撤”,撤到哪里?按照泽连斯基的要求,俄军必须撤回到1991年时的边境,也就是说,俄罗斯连克里米亚都要让出来。果真如此的话,那无异于俄罗斯“战败”了。那对于普京个人而言,显然会是“灾难级”的。
退一步来说,即便是俄军撤到去年2月24日冲突爆发前的状况,普京显然也无法对俄罗斯国内交代。毕竟,至少在目前看来,普京还属于俄罗斯国内的温和派和理性派,而现实是,俄罗斯国内不乏强烈主战的强硬派。显然,一旦普京做出撤军的决定,也就意味着普京在俄罗斯国内的执政基础会大大削弱。随之而来的是什么,已是心知肚明的事情。
还有一个“巧合”的问题是,2024年居然同时是美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选举年。对于泽连斯基来说,战场是在乌克兰领土上,作为战时总统的他,自然无所谓。选举很可能会因为战争而推迟。但他却可以凭借在战场上的“不罢不休”,从而影响到普京在俄罗斯国内的执政和选举状况。
对于拜登来说,即便是他年岁已高,不再谋求连任,但他必须要为民主党继续执政出力。那样的话,拜登在2023年肯定全力支持乌克兰,并尽量确保乌克兰不输,让俄罗斯不赢。所以,拜登也不可能给普京“体面”结束这场冲突的机会。
对于普京来说,6年任期将在2024年结束,所以,2023年也是关键之年。也就是说,普京必须在这一年里找到一个体面结束这场战争的“台阶”。可现实是,停也不行,打也不行,退了更不行。显而易见,拜登和泽连斯基都不会给普京这个“台阶”。总之一句话,也是一个字,普京现在“难”。
赞(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