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在禁炮令下,今年又会度过一个寂静寡淡的春节。然而出人意料,在全国许多城市,民众却选择了对禁炮令的无视。除夕之夜,全国各地许多城镇中,人们又听到了久违的热烈的鞭炮声。虽然许多地方管理部门在年前已经发布了春节禁放烟花爆竹的公告,然而除夕晚上,各地城镇的上空却依然被持续密集的烟花鞭炮的闪光照亮,炮仗的炸响彻夜不停,震动云霄。大街上,公园里,河岸边的空旷场地上,到处都是燃放的和观赏的人群。
被疫情折磨了三年,人们急需寻找宣泄的出口,尽情释放出来心底被压抑太久的情绪,急切地抒发内心来表达对未来的生活的期盼。烟花鞭炮禁令在先,民众大年夜无视禁令聚众燃放在后。事情明明白白发生了,事情却不好说,不知道该怎么说,这是件打脸的事情。打了谁的脸?
从去年底起,要求解禁燃放烟花爆竹禁令的呼声便频频喊出,关于是否应该解禁的争论直到年关临近也没有停歇,网上吵成一片的同时,各地政府相继公布了2023年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相关规定。面对社会上呼声不断的要求解禁燃放烟花爆竹的要求,一些地方政府对禁放令做了调整,放宽了允许燃放的时间界限和地域范围。而大多数地方政府仍然延续往年的禁放措施,似乎并没有听见、没有看见网上的热议。不妨做个分析,延续执行以往的禁燃放烟花爆竹措施,无非出自以下方面的因素考虑:
其一、一项决策措施的出台和调整,需要涉及许多部门和流程环节,耗费相当的人力物力,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加之2022年以来,各地政府把工作重点、资源和时间都投入集中到防控疫情传播上面,无暇再花费精力进行相关政策的研判和调整,不如延续以往的已有规定,简单易行,一了百了。
其二、实行禁放可以杜绝工作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和失误,避免因燃放烟花爆竹而造成环保污染和消防、安全责任事故而产生的连带责任,是一项非常稳妥的措施,何乐而不为。
然而,无论从哪一方面考虑,人们从地方政府出台的措施中,却很难看到“民意”的影子,更多地看到一如去年疫情“封控”时期那种“管控”思维的延续。人们并没有地方管理部门因疫情封控失败带来的反思和启发。而是继续采用了多年来已经习惯了的一“禁”了之的方式。
而民众对禁炮令的无视,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反思。
禁放政策明令公布之下,民众却在除夕之夜照放不误,反证了禁炮令的制定脱离实际,没有考虑民众的实际诉求,就是“不接地气”,自然得不到民众的认可。一项政策的出台,本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更好地造福一方百姓。然而长期以来,许多政策的制定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个怪像。就是政策制定者们更喜欢足不出户、闭门造车,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拍脑门做决定,至于政策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真正能够得到切实的落实,就不得而知了。似乎只要在政策文件中加上“严禁”、“不得”字样,政策就能通行无阻。殊不知许多政策的出台,因为制定时并没有进行科学论证和实际调研,实施过程状况百出,为民众诟病,直至最后持续不下去,不了了之。
古代封建社会,朝廷在地方设置的官员中,有一种官名叫做“某州牧”,就是在地名后缀一个“牧”字,意思就是治下百姓是被放牧的羊,官员则是替皇帝牧羊的人,百姓只能自称“草民”。现代社会早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官员高坐公堂,猛摔惊堂木就能决断判案的时代,随着民主法制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深入,民众的自觉意识得到极大增强,对事物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有着强烈的有着表达自己意愿的强烈诉求,不再是听话的羔羊。
官员干部唯一的身份就是公仆,唯一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政策的制定,需要的是深入实际,掌握民情,接地气。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拍脑门做出的决策,完全体现出决策制定者懒政、怠政,官僚主义、衙门作风的心理表现。这样做出的决策,只成为飘在空中的文件,得不到民众的认可。一味的强调“严禁”,更是难以服众。
从除夕夜各地民众自发燃放烟花爆竹的现场,处处能感到民众的自律和自觉,人们明白燃放烟花爆竹可能存在的风险,尽量选择远离闹市和易燃易爆存储场所的空旷地带,并且主动地回收燃放后的皮屑纸壳。这些,充分彰显出当今民众极高的公共素质和强烈的社会意识,很令人欣慰
除夕夜禁炮令被无视,打的是官僚主义、衙门作风的脸。
赞(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