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话题,就是基于我小时候生活的一个北方农村而写,动机是刚刚姑妈在我耳边:你看xx(我的一个外甥),多会赚钱,巴拉巴拉。这是她和村里她的同龄人、上代人最普遍的一个思想特征:比自己过得好很多,会嫉妒;比自己过得差很多,会嘲讽。也就是说,最好的状态是大家都差不多、允许有一个小范围的差距,太大了一提起来就各种不开心。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就是,她们的一生,都活在别人的目光里,大部分的幸福感是来自于和他人的比较——尤其是和熟悉的人的比较。陌生人太遥远,因为没有什么概念,有多大的差距也不会有太强的心理波动;而熟人,由于太过于了解,总会下意识的认为对方和自己差不多、甚至还要差一点,就接受不了这样的熟人比自己过得好太多。
这种思想,很好地诠释了勤劳致富这句话——他们这代人潜意识里觉得勤劳就该致富,即使不致富、大家应该也差不多,他们的认知中,把运气这个东西给扔到了一边。其实他们大多数人是相信命运的——相信算命先生、相信对命运的预估,但是却接受不了原来人生真的主要看命——发财靠的是运气,而不是勤劳。
这可能是他们生存的年代,从小灌输的一种既定认知——勤劳致富,这与古代人的情况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是一样的——活在别人的目光里。那我忍不住再次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最后,我的思考落到了穷——也就是物质匮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真的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穷,会把人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生存漩涡中,是没有精神世界可言的。也就是说,没有精力、没有时间、没有能力,去思考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做什么这三个人生之问的。因为相对于生存来说,这些东西太过于虚无缥缈;但是没有这些思考,不足以让人脱离动物世界。
当然,换一种角度来说,我这种人在他们眼里,应该是会定义为不懂脚踏实地的存在。确实,在我身上是,无论挣扎在生存线、还是小康的时候,我都更关注自我,对外界的纷纷扰扰,我从来都是与我无关。穷的时候我可以适应穷的状态、富的时候也可以适应富的状态,我的幸福从来都是内求的——即调整自己需求以匹配自己的物质能力,然后去满足。
总之,我的感受就是,农村从来没有真正淳朴过,斤斤计较才是常态。只是在计较的时候,也会顾忌双方的面子,更像是软刀子。
赞(216)